影片展示

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黄土地》

时间:2016-09-05 15:27:03 字体设置

    《黄土地》1984年拍摄以来,如今已经过去了30多个年头。说起第五代导演,它总是最多地被提起,甚至可以说是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的标志,可想而知《黄土地》对于中国电影史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黄土地》拍摄的地点就在陕西,第一次真实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西北黄土高原的风貌,也让陕西风光和民族力量被国际上的影迷和观众所认识。本次西安丝路电影节的“修复经典”单元特别选中这部《黄土地》作为展映,希望在回顾经典感受影片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通过修复画面来更加直接清晰地领略西北的壮丽。

《黄土地》海报

    《黄土地》(1984)

    导演:陈凯歌

    主演:王学圻/刘强/谭托/薛白|中国

    片长:89分钟| 语种:汉语普通话|字幕:无

    影片简介: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结识了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顾青与她谈到延安种种新气象,翠巧心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善良、忠厚却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女儿按旧习俗在四月里出嫁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跟去延安,他却有心无力,翠巧只好用甜美歌声送别。不过,翠巧还是在完婚当天毅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黄土地》剧照

    电影《黄土地》是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第一部电影,该片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还有诸多国外大奖,被誉为“民族史诗”。日后,两人分别延续了第五代美学取向并将之推广到全世界的作品。

    说起第五代美学,“写实主义”是其中关键词之一。经历过文革浩劫和底层动荡的第五代影人们,有着天然的历史责任感和倾诉欲。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他们思想敏锐,接触人民大众,因此在他们的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对生命力和叙事张力的追求,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黄土地》以一位采集民歌的文工团团员的视角,展现陕北高原人民纯朴、善良的民族特性,以及在封闭、落后的村庄里人物个体的悲惨命运。

    陈凯歌曾这样描述:“我们想表现天之漠,想表现地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脊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中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陈凯歌围绕着“写实主义”铺陈他内心对影片的构想,再加上张艺谋深沉的镜头语言,让《黄土地》呈现出当时中国电影中罕见的诗性色彩。

    影片中当的摄影手法颇为特殊。用广角镜头拍摄整体的黄土地的面貌时,观者感叹黄土地辽阔的自然风貌同时,也会感受到这个空间里的压抑和封闭。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电影巧妙运用黄土地这个大背景,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给观者讲述了一个与黄土地有渊源关系的故事。

    贯穿该影片的音乐独具特色。采用陕北民歌首先可以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另外是可以体现出陕北的粗犷、热情的民族精神。

    这部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是对主人公人物特点的刻画,细腻而又真实地表现了陕北人民热爱这片黄土地、努力生活的积极的民族心理,从而表现热情饱满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希望封闭、落后的农村能够学习新文明。民族的灵魂通过民族精神所传达,而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是能体现出民族精神的。

    无论从主题意蕴、摄影风格、剪辑技巧或是色彩、音乐上来看,《黄土地》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在当时这些操作和想法多少都带些实验色彩,即使到今天,对于见惯了晦涩先锋的文艺片的观众来讲,重温这部有着极大创新精神的影片也会有新的收获。

    在“第五代已死”的论调不绝于耳的今天,我们通过修复技术让这些经典作品能够获得更多关注,也让观众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人是如何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而这些又给后来的中国电影提供了多少养料。

打 印】【顶 部】【关 闭 来源: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一西安  编辑: 苏聪